商業市場的變遷日新月異。在購物中心泡沫化、綜合體大爆炸、百貨業蕭條,超市業關店、多數零售商業因被電商沖擊而疲于為繼之際,有一類商業形態卻人潮如織,綻放著旺盛的生命力,那就是城市歷史文化街區。
每個有歷史的城市,都有那么一段特色的街區,它承載著名人掌故、商賈繁華和聲色犬馬,他們是這個城市的縮影,代表著一個地域族群的生活方式。城市歷史街區的獨特性能夠滿足旅游者探新求異的審美需求,地方性成為城市歷史街區吸引游客的主要魅力。在當今萬業蕭條的時期,對于房地產開發來說,看到人氣的地方就意味著希望。到底是什么能抓住現代都市消費人群的眼球?他們何以散發如此魅力?那就是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景觀改造。
明確歷史街區保護主題
保護城市歷史街區的地方性就是保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也是保護城市的靈魂和特有魅力的需要。保護城市歷史街區的基本目的“不是要留住時光,而是要敏銳地調適各種變化力量,保護是從歷史資產和改造者的角度對當代的一種理解。真正的保護不在于重拾過去的風貌,而是要保留現存的事物并指出未來可能的改變方向。保護的目標常常是要保持當地居民和社區結構的穩定性,防止社會生活頻繁、過度地變化”,前往不能出現“去地方化”的偏頗。
旅游開發是城市歷史街區保護和復興的一種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旅游開發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城市歷史街區的地方文化,而不是相反,當旅游開發與保護城市歷史街區之間出現不一致甚至是沖突的時候,需要反思并調整旅游開發的方向或方式。
另外,歷史街區的多樣性從旅游角度來看,就是給游客更多“淘”的趣味。在當前城市微旅游爆發的時代,淘各種城市文化的東西,在淘中收獲眼界和驚喜,將個人從繁瑣單調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來,讓孩子體悟所在城市的精華與特色,這就是一種愜意的微旅游方式。
基本設計要點
對于歷史街區的改造手法,往往有以下三種方式:
1、拆除后再開發。這是過往最常用的手段。建筑大師梁思成上書北京政府,要求保護老北平城的故事,就是這種模式最好的記憶。但是,相比歐洲的歷史保護,中國太多的經典已經被這種粗暴的開發模式抹滅。
2、整治以適應當前社會的功能修舊如舊,并在如舊的基礎上融入創新和現代時尚的元素,是所有歷史文化街區通行的操作模式。具體操作方式,將在后面展開論述。
3、不做硬件調整,直接改變現有功能。這是種比較理想的方式,但在操作中,要求設計的結構、設計模式與即將裝入的功能相統一,這種成功配對的概率較低。
設計注意的因素
當然比較好改造模式是倡導歷史街區有機更新的方式,不能否認建筑衰敗需要拆除,實際上拆除之后如何處理協調各種問題,這方面是業界非常關心的話題。
建筑設計、城市設計需要注意的因素我認為有以下一些方面:
1、一般歷史街區要搞清楚自身的歷史特色,區別于其他的特點要找出來。然后針對自身項目特點要找出相關的案例,這類項目關注度比較大,要慎重開展,可以學習借鑒別人成功
2、要看地區的資源環境,歷史街區周邊的環境資源,發現所在區域的優劣勢。
3、設計師要體現社會關注度,要提高居民的參與性,居民意愿非常重要。
4、歷史街區更新在要了解當地政府的想法,才能順利地進行。
5、要重視業主的需求,這種項目一般是開發商主導,他們的利益訴求要合理考慮。
6、用專業的眼光了解目前區域的現狀出現了什么問題,包括規劃、交通、廣告、家具、市政和綠化等。到底問題在哪?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多元化改造設計
旅游開發不是城市歷史街區保護和發展的唯一方式,城市歷史街區也需要盡量避免對旅游業的過分依賴,因此,要盡可能地采用多元化的開發模式。以城市歷史街區中的地方傳統工藝為例,由于機械工業化的普及,我國許多傳統手工藝都面臨失傳的局面,為了保護我國的瀕危手工藝技藝,國家進行了一系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于是,許多原本扎根于民間的草根文化出現了“精英化”的趨勢。這對于地方文化的保護與發展顯然是有益的,但這還遠遠不夠———民間文化能夠傳承至今主要源于其實用性和世俗性,當其實用性消失時,簡單地、人為地將其“精英化”,并不能有效地保護和傳承技藝,而需要在現代社會中重新發現、重新賦予其新的“實用價值”,才能達到真正的保護和傳承的效果。
在歷史文化街區景觀改造中,街區的地方性得到認可和強化,各種地方性知識也被充分推介、展示和利用,進而開發成各種旅游產品,因此,旅游開發成為保護城市歷史街區地方性的一種有效途徑。旅游開發有利于促進城市歷史街區的地方性重構和地方性保護,但不是所有的地方性知識都適合旅游展示,需要尊重地方文化的創造者或所有者的意愿,有選擇、有條件地進行旅游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