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4日-29日五日內,同濟大學、吉林建筑大學聯合長春新區管委會、長白山管委會首次連續舉辦三場“生態智慧”國際論壇并發布《生態智慧城鎮之長白山行動綱領》。7月28日-29日,具體以“生態智慧城鎮”進行論壇研討,多名國內外專家認識對此進行全面專業的主旨演講。珠海綠動園林受邀本次論壇,并與各大業內人士專家學者對“生態智慧城鎮”主題進行了深入的學習交流。
28日、29日分別由同濟大學彭震偉教授,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象偉寧教授,同濟大學沈清基教授,長春新區規劃局王昊昱副局長,華中科技大學耿虹教授,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王昕晧教授,清華大學盧風教授,重慶大學袁興中教授,同濟大學王云才教授等18位發言嘉賓進行主旨發言,為大家帶來獨具見解的講演。
· 在主旨發言中同濟大學的彭震偉教授以吉林長白縣新型城鎮化為例分析,提出山地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他認為全面完整的生態系統必須有人的參與,從生態文明落到生態實踐,因此城鄉規劃的思路應把自下而上的規劃方式和自上而下的規劃方式進行整合。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象偉寧教授以紅旗渠生態實踐案例引申出觀點,他認為實現生態實踐目標的基本途徑一是協調人類和自然的關系,二是協調人-經濟-社會的關系。最后總結得出服務生態智慧城鎮建設的生態實踐學的三大核心理念是源于實踐、服務實踐、高于實踐。
同濟大學的王云才教授以都江堰為例引出因地制宜是生態智慧之本,提出因地制宜強化了人的價值觀。透徹解析了因地制宜的概念。隨后通過案例剖析,解釋了生態智慧城鎮是否存在,什么樣的城鎮才是生態智慧城鎮。
臺北大學廖桂賢副教授認為生態系統服務扮演著重要角色。在城市中,地景建筑為提供生態系統服務的保育和賦予、甚至創造,人為設計的地景可理解為社會生態復合系統。她提出如何用地景建筑設計為都市生態系統服務做設計。
清華大學盧風教授認為任何一種實踐必有其卓越標準,必有其原則,必有其要達到的善抑或目標,實踐總是社會性的。最后盧教授總結生態智慧是追求和實現這種善的能力。無美德者無智慧,無智慧者不可能保持美德。當有了正義、誠實、美德,才會追求生態實踐的內在的善,而不會過分看重外在的善。
“同濟第一人”的同濟大學沈清基教授首先介紹完型意識概念及其特點。完型意識與規劃設計均具有廣義性、創造性。并總結完型意識應用于規劃設計的若干途徑,分別以構整、生發、扭困和極致等方式。最后基于完型意識功能的角度得出了完型意識與規劃設計關聯研究的必要性。
珠海綠動園林設計總監馬海冰女士就討論中表示各方國內外專家教授的主旨發言對綠動園林在未來的園林景觀設計,特別是發展“生態智慧城鎮”的設計項目中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綠動園林將始終保持著創造“參與性生態”景觀,追求“活力”與 “生態”間更高品質的景觀平衡關系,景觀設計是技術之上的藝術,是源于對大自然的熱愛和理解的設計理念。基于場地的地形地貌,對自然元素的提煉、抽象和解構重組。綠動園林將園藝專家、土木工程和生態學家進行有機整合,并參與至項目的全部設計過程當中,從實踐設計中體現設計理念。
7月29日,由國內外頂級生態智慧領域專家:彭震偉、象偉寧、張成龍、呂靜、車越、王昕晧、袁興中、盧風、程相占、王思思、楊波、王云才、廖桂賢、汪輝、趙宏宇共15位特邀嘉賓,圍繞生態智慧與實踐進行了多專業、多層次、多視角下的主旨發言與圓桌激辯。各位專家領導就生態智慧、生態智慧教育、生態智慧城鎮、生態智慧實踐等關鍵詞展開討論。各位嘉賓均表示本次多專業跨學科討論非常有意義,真正看到了生態智慧是如何實踐的,希望未來可以繼續堅持這種多元化的交流。
7月29日下午,由吉林建筑大學副校長張成龍教授致閉幕詞。張成龍副校長祝賀會議圓滿成功舉辦,對各位國內外生態智慧領域頂級專家學者的到來表示衷心的感謝。此次會議意義極其重大,各位專家、領導充分審議了《生態智慧城鎮之長白山行動綱領》,并為長春新區生態智慧建設召開了研討會。本次“生態智慧城鎮”同濟-吉建大論壇(2018)在吉林建筑大學舉辦,邀請來自國內外的18位嘉賓進行演講,促進本校的學術氛圍越發濃厚。
至此,“生態智慧城鎮”——同濟-吉建大論壇(2018)圓滿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