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優化原則
進行住宅區景觀設計時,需要大量引入綠化植物和其他景觀設計,做到與人們的審美取向相一致,確保能夠構建出環境優美和空氣清新的小區環境,滿足現代小區的景觀設計要求,使小區更具生態美。通過積極應用新技術、開發新 產品, 充分合理地利用和營造當地的生態環境。
居住區園林設計,應有一條明確的景觀主軸線,沿這條主軸線,從小的樓頂、樓旁綠化、路邊綠化,到組團綠化、小花園,到中心花園,都應做到空間層次分明,植物花草應有層次,豐富多彩?;蛟O置流道把水引入、開人工小河流和省水泊體,實現水體調節周圍環境氣息,改善居住區及其周圍小氣候,。同時綜合考慮并建立完善交通與停車系統、飲水供水系統、供熱取暖系統和垃圾收集處理系統。節約能源, 減少污染, 實現生態優化統一和諧。
傳承地域文化原則
我國地域廣闊, 不論從南到北, 從東到西, 在氣候、風俗習慣, 以及文脈上都有差別,并且中國傳統的園林景觀設計以自然山水為依托。居住區景觀設計應充分利用地域差別, 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運用隱喻和借景等手法來與周邊的景觀建立聯系,有助于提升景觀設計效果,創造出有特色的居住區環境。
在現代小區景觀在設計過程中可以充分借助傳統園林景觀設計方法,以小區內部的原有風景為依托,將景觀設計與地域性有機地結合起來,促進景觀相融,與傳統景觀設計中的無限外延空間不謀而合,提升景觀的整體設計效果,使設計出來的景觀能夠符合人們對小區的居住要求,觀賞后能夠達到震撼人心的視覺美。
舒適性原則
住宅景觀既承擔著滿足居民日常生活的物質功能,又肩負著培養居民對基本生存空間共同情感的精神功能。秉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居住區景觀設計的舒適性著重體現在人的視覺和心理的感受上, 讓居民體驗到輕松、安逸的居住生活。要避免居民視域內各種有害因素的干擾, 如灰塵、煙氣、混亂和過分引人注目的廣告招牌, 以及快速移動的各種交通行為等。
安全性原則
居住區內合理劃分空間領域有助于調節鄰里社會關系和安全防衛。良好的居住區環境設計, 應結合居民的室外行為規律, 將室外空間 的公共性、可參與性、可防衛性結合起來, 使居住區室外景觀環境成為居民樂于參與、交流方便、安全的公共場所。
藝術美觀原則
現代住宅區園林景觀設計的目的除了營造一個舒適與方便的居住環境之外,更主要的目的是在環境中體現美的規律與豐富的文化內涵。園林景觀設計本身就是一門藝術,是一門把握意境創造的藝術。隨著社會的進步與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精神層面—審美的追求愈加迫切。在環境設計中添加藝術的、審美的成分越來越具有現實的作用與意義。居住區的室外環境應與其周圍的環境有機地結合, 使建筑群體的空間組合、道路系統 的布置、綠化種植的配置方式、建筑小品的裝飾給人以明快、美觀、親切之感并富于人情味和生活氣息。
用戶參與原則
用戶參與是影響居住區室外空間環境生命力的一大因素。小區對于人們的生活是很重要的活動環境,如果在設計時不考慮周全,景觀設計不到位,很可能讓人們把景觀環境當成是一個穿行路過的空白空間,成為一個交通空間,而不是適合人們參與進去的景觀環境。為了更好的服務居民,我們應該根據該居住區的居民的年齡范圍、愛好、生活習慣設置相應的景觀與服務性園林小品,使提高居住者的積極參與。用戶參與還有助于全體居民對居住區財富的公平共享, 包括共享設施、共享服務和共享景象。
多樣統一原則
居住區景觀整體風格不能背離與城市整體環境的和諧, 要注重與城市整體風貌的協調。在每一個特定的規劃層次, 都要注意承上啟下, 兼顧左右, 把個性表達與整體的和諧統一起來。
在住宅景觀中所指統一的方面很多,例如形式與風格、造園材料、色彩、線條等,從整體到局部都要講求統一,但過分統一則顯呆板,疏于統一則顯雜亂。所以常在統一之上加一個多樣,意思是需要在變化之中求統一,免于成為大雜燴。例如建筑外型、色彩、組合居住區中的建筑物是各種物質要素的主體,數量大、類型多對人們視覺識別的刺激性強,是反映居住區特色的重要內容。包括建筑風格和形式,最重要的是屋頂形式和建筑材料及建筑色彩運用與自然環境相協調。